当前位置: 首页 > 频道列表 > 国际财经前沿 Inte'l Finance Frontier
国经中心:Brookings发文称美、欧需在经贸领域加强对中战略协调

  近日,美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发文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为中美关系带来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加剧了美、欧对中经贸合作的不协调性,文章从f分析中美、中欧经贸合作现状着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特朗普必须正视中国崛起 

  近几年,中国在全球的经济活动及其影响显著扩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满15年。2001-2015年间,中国GDP1.33万亿美元增至10.86万亿美元,目前是欧盟、美国第二大商业伙伴和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国。 

  二、大西洋两岸的官员、专家都在揣测中国的经济意图,导致中企在美、欧投资频频受阻 

  特朗普及其他政治领导人正在探索如何应对中国这个日益重要的参与者。2016年1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叫停中国福建宏芯基金对德国半导体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美国业务总价值6.76亿欧元(7.14亿美元)的收购案,因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认为该收购案威胁国家安全。宏芯基金于128日宣布放弃收购爱思强。 

  美国这一决定进一步加深了德国对中国企业获取敏感技术的担忧。由于担心敏感数据和技术外流,德国经济部于2016年10月末撤回此前对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的批准。自美的集团2016年初斥资45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Kuka)后,德国政、商界就种子收购德高技术公司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三、中国投资大量流向美国和欧洲,但欧美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日益受限 

  据统计,2000-2016年间中国在美直接投资达809亿美元。据全球数据提供商迪罗基公司(Dealogic)数据,仅2016年前10个月,中国在欧洲的收购价值就达901亿美元,其中中国化工集团对瑞士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Syngenta)价值430亿美元的收购案规模居首。中国国有企业持有大量欧洲能源、港口和机场基础设施股份,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收购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三分之二的股权。 

  但美、欧企业进入中国建造、保险及许多高科技领域却困难重重,因而对华投资有所减少。但中国海外投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以至于政府近期宣布将收紧对大型收购案的审核,以减少资本外流。 

  中国的长期战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鼓励重点企业尤其是国企,收购外国技术和品牌从而为本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这些中资企业在海外的收购几乎不受阻碍,欧洲各国因急需资金,尤其欢迎这些投资。 

  四、中企海外收购热引发美、欧对国家安全、透明度、国家关键产业的担忧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认为一些中国在美投资案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CFIUS20162月份否决了中资财团出价33亿美元收购德国菲利普在美照明业务。面对审查,宏芯基金等中国投资者纷纷宣布放弃收购,如清华紫光在CFIUS宣布介入审查后,撤销其收购硬盘厂商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的要约。 

  透明度不足是另一个问题。2016年早些时候,中国安邦保险集团在华尔街分析师质疑其所有制结构和与中国政府的联系后,决定放弃收购喜达屋酒店(Starwood)。 

  欧洲各国在对中国投资者敞开大门多年后,也提高了保护意识,尤其是IT产业。如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曾决定推迟批准价值180亿英镑(220亿美元)的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该项目原计划由中国广核集团以中国主权基金注资。虽然最终英国政府批准了该项目,但也强调将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加强国家安全审查,并不断完善这一机制。 

  五、美欧双方应加强经贸领域对华政策协调 

  美欧双方各自在寻求与中国达成双边投资协定,但效果均不理想。美国正值政府换届,短期内难以与中国签署协定;欧盟内部尽管广泛呼吁建设“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但谈判进程十分缓慢。 

  中、美及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缺乏互惠将产生诸多问题。例如,201611月份CFIUS建议限制未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国家的国企收购美国企业。欧洲政界也出现了相同的倾向,如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呼吁欧盟应有权叫停非欧盟国家企业在欧盟战略性产业的收购行为。法国政府未来或将做出类似决定。 

  文章指出,欧盟28个成员国难以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机制以保护工业及技术资产,因此各国自行设立外来投资审查机构更为实际。另外,美欧亟需就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崛起开展长期、严肃的谈话。 

  缺乏战略协调性将继续扩大美欧双方不满,下一届美国政府和即将上台的欧洲领导人需要更为积极地应对共同挑战,投资、网络安全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均是合适的切入点。 

(来源:Brookings 摘译:财政部国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