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频道列表 > 中国财政
一周中国财政(8月1日—8月14日 双周刊)

  81日—814日,中国财政要情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刘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政策发布 

  1、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8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一是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二是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防火墙机制和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坚守评级独立性。三是建立健全以评级质量为核心、以投资者为导向的市场化评价评估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四是优化评级生态,择机适时调整监管政策关于各类资金可投资债券的级别门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监管部门间的联动机制,严格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加大处罚力度。 

  二、数据盘点 

  1、中国7月份CPI同比上涨1% 

  8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CPI同比上涨1%。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下降3.7%,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1.6%CPI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上涨0.6% 

  2、中国7月份工业PPI同比上涨9% 

  8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工业PPI同比上涨9%。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8.7%,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7.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7.5%,食品价格上涨1%,衣着价格下降0.4%,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3% 

  三、地方财政 

  1、云南财政:以“一体四翼”为抓手,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82日,云南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云南财政打破既有的管理思维和框架,积极搭建“一体四翼”预算编审体系,推动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提质增效:一是重新规范预算审核标准,实现预算编制“车同轨、书同文”,推动财政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预算管理业务一体化二是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对现有财政支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实行预算安排与执行进度、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挂钩机制。三是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未入库项目一律不予编制预算,优化项目标准化分类、项目入库评审和项目排序机制。四是完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完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建立支出标准库,支持部门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 

  2、湖南财政:积极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84日,湖南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长沙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是明确项目资金原则上来源于本单位公共项目资金或本单位部门预算,坚持“无计划、不批复”和“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二是明确市财政局负责统筹管理新型智慧城市专项资金,要求建设单位编制和报批项目技术方案,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组织项目实施建设,结合审批后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合同约定、年度资金预算安排情况控制项目年度资金拨付额度。三是对已纳入2021年建设计划的项目,项目建设方案经市数据资源局召开联合评审会审核批复后,建设单位依项目进度情况;对未纳入2021年建设计划的项目,2021年不安排财政资金。 

  四、财政时论 

  1、刘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730日,刘昆部长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财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情况。刘昆表示,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到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科学调控促发展。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连续十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21年,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7000亿元。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实施,有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关键推创新。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从4452.63亿元增长到9321亿元,十年共计投入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着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突破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三是统筹推进补短板。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从1.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8.5%,支持推进农村农业发展。此外,研究出台支持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等财税政策。四是兜牢底线保民生。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支持脱贫攻坚,2012-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6896亿元,2021年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268.35亿元增长到4179.8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五是绿色发展强生态。财政部门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2-2021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六是系统集成抓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快建立,税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建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