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频道列表 > 中国财政
一周中国财政(9月25日—10月8日 双周刊)

  9月25日—10月8日,中国财政要情有: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实行阶段性缓缴,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刘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政策发布 

  1.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实行阶段性缓缴 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实行阶段性缓缴,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一是缓缴耕地开垦费、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费等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530多亿元,不收滞纳金;鼓励各地对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缓缴。二是缓缴各类工程项目质量保证金,规模约630亿元。三是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 

  2.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 

  9月29日,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一是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充分发挥财政的支持引导作用,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财政保障制度;到2035年,完善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财政保障制度。二是财政支持重点方向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创建和运行管理、国家公园协调发展、保护科研和科普宣教和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三是合理划分国家公园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统筹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落细相关税收优惠和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积极创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二、数据盘点 

  1.中国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254.0亿元。 

  9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254.0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011.0亿元,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623.6亿元,增长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797.0亿元,下降12.0%;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955.5亿元,下降8.3%。 

  2.中国8月份共销售彩票344.76亿元。 

  9月29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中国8月份共销售彩票344.76亿元,同比增加18.67亿元,增长5.7%。其中,福利彩票机构销售126.71亿元,同比增加12.20亿元,增长10.7%;体育彩票机构销售218.05亿元,同比增加6.47亿元,增长3.1%。 

  三、主要活动 

  1.9月29日,王东伟副部长出席第55届亚洲开发银行年会理事正式会议并发言。本届年会主题为“为后疫情世界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绿色经济”,各方就亚行当前重点工作及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 

  四、地方财政 

  1.云南财政:服务保障经济社会繁荣稳定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9月27日,云南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云南财政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是为推进“三个定位”建设贡献财政力量,始终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保障重大决策部署。二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财政基础,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动态监控、公告公示和日常监管机制,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三是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提供财政支撑。 

  五、财政时论 

  1.刘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9月28日,刘昆部长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要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持续用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 

  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夯实创新物质基础。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特别是近年来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科技攻关等重大战略任务经费保障。2012—2021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达8.25万亿元,年均增长8.42%。在财政的引导带动下,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年均增长12.4%,连续九年位列世界第二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1%增长到2.44%,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优化科技支出结构,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全力保障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适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支持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动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7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从4.8%增长到6.5%。稳定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高国家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优先支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将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分步骤、成体系地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聚焦高精特新,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聚焦关键环节,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最高100%,同时,对企业出资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支出,允许税前全额扣除并加计扣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予以减免税优惠。聚焦引才用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实施高端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十三五”以来六年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全社会创新动力的“乘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突出应用导向、需求牵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初期应用瓶颈,促进产品迭代升级。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财政奖补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整合设立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链,支持攻关突破一批短板弱项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优化升级。 

  深化财政科技管理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近百项科技计划大刀阔斧地优化整合,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管理方式,加强项目和资金统筹协调,推动科技资源配置提质增效。持续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扩大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推进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根据科技事项公共性层次、科技成果受益范围等属性,明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